王安石心中很早就已萌发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幼跟随着做地方官的父亲转徙各地、,辗转的生活早已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还有人民的苦难,由此便产生了“心哀此黔首”的感情。年十七八岁,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表现出了王安石不同凡响的志趣。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相差甚远,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虽然困难重重,凭借着自己的满腔热血,王安石一直坚持,直到当他发现神宗的变法意志变得动摇,他开始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与痛苦之中。当他卸任闲居之时,原来制定的一系列新法被保守派一一废除之时,王安石终于绝望得郁郁而终,一代改革家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今人品读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几句词不仅流露出了王安石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更与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在表面上无疑是责怪了那些商女的无知,但究其内在其批判的矛头的的确确是直指当朝的统治者。那些歌妓们至今依旧唱着亡国之音,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正是因为当权者沉缅于酒色,也表现出了统治阶层那醉生梦死、荒淫无道的写照。面对社会的种种表象,王安石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定是那位站得高看得远的领导者。虽处于宁世,但王安石却早已隐隐看到了潜藏的危机。于是乎,通过自己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他励精图治于改革,以强烈的责任心去对待国事。然而改革势必要侵犯一部分人的利益,看到坎坷的漫长的改革路途,王安石充满了担心和忧虑,躁动的心境在他所写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无疑是对王安石的致命打击,但是在变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王安石郁郁而终,也成了中国古代改革史上的又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