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甲午战争之后骂李鸿章的很多,但是朝廷根本不当回事。不仅不当回事,而且在朝廷看来,李大人挨骂是受了委屈,所以恭亲王专门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说你不要听外边这些人胡说八道,还是好好的,该怎么决定就怎么决定,我们心中自有权衡。也就是说,实际上朝廷很清楚这并不是李鸿章能够决定的事情。
李鸿章出使之前,光绪皇帝光是正儿八经地召见他单独谈话就有四次。临离开北京,还有一次单独会面、单独交代。单独交代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大概是充分授权。但是,当我们讨论李鸿章在日本的举措和决定时,他好像并没有违背在北京做出的预案。就这样,3月初李鸿章离开了北京,经天津到日本去谈判。此时战争事实上已经结束了,但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却还远没有结束。之所以说战争事实上结束了,是因为毕竟李鸿章这一去,战争肯定就不会再打下去了,清朝政府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后边的问题依然非常复杂,因为中日之间的战争,打成这个样子,彼此都忘记初衷是什么了。这场战争为什么爆发?怎么弄成这个样子?现在又怎么办?本来是为朝鲜的前途而打的,最后打得清朝要割地赔款,谁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所以可以看到这场战争对清朝后边的历史发展,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国运的作用,这涉及中国的方向性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