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献记载里,也常常是魂、气并举。例如《礼记·檀弓》:
“骨肉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灵魂驭气升天而归于神,留下形魄沦坠而消散于地,其实说的是灵魂从肉体(形)、精微身体(魄)的解脱。在巫文化的符号系统里,载魂升天的灵气,是用飞翔的龙来象征的,与瑜伽体系中的灵能——昆达里尼(kundalini)——所使用的喻象是一致的。
《礼记·檀弓》说“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意指灵魂具有不同的归宿,或驭灵气上天而复归灵界,或随浊气下地而沉沦尘世。但无论如何,躯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骨肉归于土,命也”。使“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即灵魂得到超生,正是祭义之所在,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魂、气相对而言,可见魂与气是不同的,许慎《说文》释“魂”为“阳气也,从鬼,云声”,《礼记》寥寥数字,却说得极其精到。如果没有对灵知的深刻理解,是写不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起的儒道汲取了巫文化的部分精髓,而原始的巫文化反而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蜕化,留下来的糟粕为神仙家所继承,流为方术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