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选官主要是四种途径,分别是荐举、学校、科举和荐选。这四种方法中学校效率低,难以发现高质量人才,科举培养周期太长,耗时太久,荐选一般是在职官员升迁所用,而荐举不仅能让朝廷快速获得人才,并且因为这些人才相对成熟,颇受明初诸帝的喜爱。所以王振和英宗便利用荐举的办法,为自己在外廷快速培养了一批属于他们的政治骨干。如果单纯批评王振此举是“任人为私”那可就太小看王振和英宗了。王振荐举的许多人中不乏政绩突出之辈,这些人在地方上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比如江西的石璞在任时严肃整顿,使江西的风气蔚然一新;还有在任陕西的王文,也获得了“在陕五年,镇静不扰”的高度评价。
成也战争,败也战争
可以说为王振的一生最后盖棺论定的主要依据就是他经历的两次战争。前文说到了麓川之战,王振与“三杨”在战事上产生分歧,最后因为对王振的宠信,朱祁镇最后决定力排众议,发兵卫疆。麓川之战的直接后果就是守卫了南疆的安宁,但这是用国库的空虚换来的。
而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则是王振参政的顶峰,也是王振对朱祁镇进行“武治”教育最后的尝试。中原和蒙古关系一直是明朝的心头难题,从明朝建国开始,朱元璋为了对抗蒙古的残存势力,就制定了严密的策略。永乐时期,朱棣一改洪武朝的守备政策,五次亲征,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武力,也确实将蒙古势力逼退到了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