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赋役制度
户籍——洪武十四年,编全国赋役黄册(户籍册,用黄纸做封面),乡村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较多人家十户为里长,余百户分十甲,每甲推出十人。官府按年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一里一甲的公事。十年轮役一遍,称为排年。城内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户分民、军、匠三等。民户分儒、医、阴阳等,军户分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户分厨役、裁缝、马、船等,又海边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等名目,按各人职业编籍,每十年重造黄册一次。大抵洪武时代曾经编造,以后仅存空文(祭天地时,祭坛下陈列黄册,祭毕收藏),官府征税派役,另有底本,称为白册(白册在书吏手中,营私舞弊,无可查究)。
田籍——洪武二十年丈量全国田亩,按字号编排,写明田主姓名及地形、土质、面积、四至,形似鱼鳞,称为鱼鳞册。
田赋——明初定赋税制,号称十分取一,实际参差不齐,轻重悬殊。大抵官田每亩收租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元末,苏、松、嘉、湖四府官绅豪民曾助张士诚坚守不降,元璋怒,按私人租簿作租额,每亩收粮最高额竟至二三石,表示惩罚的意思。因此全国田赋苏、松最重,嘉、湖较次,杭州又较次。洪武十三年,命户部酌量减轻江南租额,苏州一府秋粮仍多至二百七十四万六千余石,其中民粮仅十五万石。朱元璋所谓惩罚官绅豪富,显然只是刻剥佃户的一种借口,明朝江南农民逃亡现象特别严重,这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