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研究都表明,如果孩子没有天生的特殊需求,且在健康有爱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其社会行为的习得是自然而然的。孩子在自尊、共情、尊重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会自发呈现多样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让他人获益,本书主要聚焦于亲社会行为对助人者带来的帮助。
首先,亲社会行为可以有效防止暴力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反义词是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的极端表现是利他主义(altruism),反社会性行为的极端表现是精神病态(psychopathy) —— 为了私利虐待他人且完全不顾对方的痛苦。精神病态的发生和基因有一定关系,这些人有感知他人情绪的神经反应缺陷,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共情。但一般认为暴力基因遇到高压成长环境(冷漠、暴力、被操控)会造成精神病态。健康有爱的环境可以对抗孩子先天基因的暴力倾向,帮助孩子成为健康的社会人。
儿童可以被教会好行为,也可以被教会坏行为,但是研究表明反社会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有传染性,关系亲近时会增加这样的效应。这意味着成人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参与亲社会行为,以抵消潜在的反社会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其次,亲社会行为可以缓解压力。凯利博士在她的TED演讲中提到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跟踪了美国1000位成人,从34岁到93岁,统计这些人在每一年经历了多少次压力事件,以及花了多少时间帮助他人。她发现:经历重大压力事件(经济困难、家庭危机等)的人死亡率增加了30%,但是经常帮助他人的人的死亡率跟压力事件无关。也就是说,与他人联结,并做出贡献的亲社会行为能够降低人们在压力性事件中死亡的风险。亲社会行为能减缓助人者的压力,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帮助他人是一种天然的抗压药,能够抵消压力事件带来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