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发生在1951年,但因为拍摄时间和对阶级斗争的浓墨重彩,以及故事文本的极端化,无可置疑地被列为“文革电影”. 文革电影其实是个好东西,放到现在都是禁片,因为它树立了两头的正确,贫下中农是正确的,毛主席是正确的,中间的当权者多半是反派的,和三明治一样,形成一个奇怪的固化逻辑结构. 电影里的金光大道是什么,当然就是“组织起来”,在农村,就是互助合作,一步步发展,直至人民公社. 包产到户不仅是经济错误,更是政治错误,是阶级敌人的阴谋. 如果完全按照电影里的语言设计,其实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干总有掉队的,贫富分化也就必然出现. 但这种设计为什么现实走不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有选择忽视,自私贪婪怯懦是人性永恒的标签. 而一旦回归到人性的基点,这种“高大全”的制度设计就无疑地轰然倒塌了. 美国阶级之间的隔阂为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内,卡萨维蒂用即兴的镜头移动让演员用即兴的表演来展现自己理解的剧作内心,镜头经常无比近地推近到脸,屏幕上满满的脸直接走进内心. 比如表情,大声无休止地笑,夫妻间那场笑到无力的尷尬,仿佛不知道怎么收场的婚姻,用笑终止掉的床上戏,就如不知如何进展的性,释放内心男主与妓女的嬉笑又是如此动人明媚;比如妆容,掩饰精致的一群人去酒吧也是格格不入,带回来一个剥落掉面上妆容的混混,女主最后眼影横流的面目,反而显得更美;比如姿体语言,在一场客厅的几人糜烂的手舞足蹈,分离. 这个特殊空间的呈现,不仅仅导演一个人能主导,很明显里面的演员也沉浸其中,将自己的冲突外放到里面,并与其他演员,导演,摄影等人再发生联系和回应,这是本片极为特殊的感觉.